老王
朱丽丽
德清县第五中学
平凡人的人性光辉——《老王》教学设计
德清五中 朱丽丽
设计意图:
《老王》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的第二板块“底层的光芒”中第二篇。专题引导语这样写着:“总有无数平凡的人,以诚实的品格守护着社会的良知,只要人格高尚,凡人和伟人一样,他们的精神如日月星辰,在历史的苍穹中永远发光。”本板块着眼于形貌平凡的“小人物”,我们身边的这些“芸芸众生”固然很平凡,但却有着“金子般”的心。这篇课文初中就已学过,如今是旧课重读,所以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我主要从平凡人的人性光辉,从平凡人守护着社会良知这个角度来处理文本。
学情分析:
城市的膨胀,人心的谨慎,使现在的学生每天都直接被装进豪华的笼子——父母接送的车辆,直接运回家去,他们很少能够注意到街区或者沿途中的一些小细节、小人物,尤其是高中的学生,他们行色匆匆,更难以注意身边平凡的人。面对杨绛女士的《老王》,学生很难去体味这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的深层内涵以及作者一家人对老王那样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可在现阶段的特殊疫情情况下,我们虽足不出户,但每天能从网络、电视中了解到了有这样一批平凡的人,他们本来拥有的就不多,但是依然倾其所有,竭尽全力去温暖别人。因此,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从学生实际出发,借助影视、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时代洪流下底层人物的个人操守,最终从他们的人生追求和价值选择中认识人的尊严和崇高。
教学目标:
1.感知内容:理解老王的“苦”与“善”,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学习本文作者综合运用各种描写手法,刻画真实生动的细节,立体展现人物形象的手法。
3.解读情感,关注生活中像“老王”一样的平凡人,联系当下,深入感知普通人身上的人性光辉。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作者综合运用各种描写手法,刻画真实生动的细节,立体展现人物形象的手法。
教学难点:1.把握作者“愧怍”的深层内涵。
2.联系当下,深入感知普通人身上的人性光辉。
教学课时:1课时
阶段一:课前自主学习
1. 回顾课文,制作两张名片
请给老王、杨绛各制作一张名片
【单位名称、名片持有人姓名、民族、职业(头衔、称谓)、身体情况、性格特征、家庭成员、居住条件】
2. 学生自读课文,查阅杨绛的生平创作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重点去了解在一个大的背景之下--那是一个黑恶的年代,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跟“老王”交往,又是如何来追忆老王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为后面具体分析人物形象以及体味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
阶段二:课中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在生活中,你关注得最多的是什么人?明星?家人?自己?明星是因为有着耀眼的光环我们关注他们;伟人做出了非凡的成就,我们关注他们;家人是因为血浓于水,我们关注他们……而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得最多的,却是那些没有亲情关系、不起眼的普通人,他们虽然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做出非凡的成就,却有着金子般的心。
请看这张图片上的这位老人。他是谁?我们同学认识吗?
很好,我们同学都知道,他就是我们德清新市的拉煤老人——陆松芳。老人每天早上六、七点开始忙碌,通常情况下,老人一天要拉三车煤饼。20多年中,街上的行人不停地更换着交通工具和身上的穿戴,老人身上的装束却几乎什么都没有改变。平时,老人是一毛一毛地赚钱;但到了有需要的时候,他总是一百一百地捐钱。这里修路修桥一千,那里洪灾雪灾又是一千,四川发生地震的时候,他更是一下子就拿出了1万1千块钱。要知道,赚这1万1千块钱,需要老人卖掉50万斤煤饼才能赚到……
平凡善举温暖人心,今天我们也来了解一位老人,看看杨绛笔下的他是怎么给我们带来感动的。
二、整体感知
1、检查课前预习
这篇课文我们初中学过,如今是旧书重读,我请6、8班的同学给老王和杨绛各制作了一张名片,这是名片制作的要求。两张名片
请给老王、杨绛各制作一张名片
【单位名称、名片持有人姓名、民族、职业(头衔、称谓)、身体情况、性格特征、家庭成员、居住条件】
这是作业的要求,接下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作业,看看他们完成的如何?
幻灯片上出示三位同学的作业
看了我们同学的作业,我发现都完成得很认真,也对这一课进行了回顾。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老王的人生经历,可以是苦或者不幸。老王是不幸的,但是通过作者的描写留给我们更深的印象是老王的什么?(善良)让我们一起走进老王。
三、研习文本
(一)感知老王的“苦”与“善”
“苦”
快速浏览(2-4段)
①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难
②哥哥死了,两个侄子没出息。打了一辈子光棍。——孤
③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瞎
④ 住在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穷
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说过:不幸者唯一的抒情诗歌,就是吁请“正义”与“善良”,来否定他的蒙受冤屈的裁判。(出示幻灯片)
师:你如何理解“吁请”的意思,我们来猜一猜。对了,是呼吁请求的意思。也就是说,对于不幸者,我们只有呼唤她们的正义与善良才是对他们最好的赞美和回报,课文中那些事情体现了老王的是善良?快速从课文中找到,看谁找的最准确,语言最简练。
“善”
(5—16段)
1、送冰。哪里体现他的善良?找出文中句子并赏析。(第5段)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
(冰大一倍,冰价相等,表现其诚实。)
(分析前任一词,大词小用,写出了作者对老王的尊敬同时也幽默风趣。)
2、送钱先生看病。哪里体现他的善良?找出文中句子并赏析。(第6段)
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老王为什么要这么问呢?因为那是特殊时期,杨绛一家(经历抄家和批斗,许多知识分子已经倾家荡产,老王关切地问出这一句,表现其善良。
3、送老先生。(第7段)
他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的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
欣然一词表现了老王的什么性格特征?(乐观)
4、送香油和鸡蛋.(8—16段)
师:四件事情中那一件最让你感动,并且最能体现老王的善良?
送香油和鸡蛋。
(在食品匮乏的年代,在自己患重病需要营养的时候,送鸡蛋送香油,表现其体贴关心他人。)
(二)品味语言、学习文中刻画人物的手法
赏析8-16段送鸡蛋、送香油这一情节
关注这一部分刻画人物的手法:1、肖像描写 2、语言描写 3、动作描写 4、细节描写
(出示幻灯片)
第8段: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站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很差,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怕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裹着一层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吃惊说:“啊呀,老王,你咋成这样了?”
教师范读,学生思考:幻灯片上的内容与课文是否一致,替换是否恰当,说出不恰当的原因。
1、 “镶嵌”两字能否换成“站”?为什么?
“镶嵌”这两字这是拟物、夸张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老王的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强调了老王已经病入膏肓。
(在这里要对镶嵌一词进行分析,或者借助字典,查找镶嵌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镶嵌用于没有生命的东西,暗示了老王的结局,说明这是他生命中最后的时光,这一时刻的老王就像是一个活标本,就像是一幅遗像。)
2、面色很差,一层干皮,一堆骨头与原文 “面色死灰”,“枯黄的干皮”“一堆白骨”相比去掉了颜色,失掉了形象性。
3、“说的可笑些”能否改成“说的可怕些”?
可怕是陌生人之间用的,体现不出作者的担心,可笑实际上体现了杨绛内心深处深深的悲哀,作者以乐写哀,哀更哀。
4、“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能否改成“啊呀,老王,你咋成这样了?”
这句话中好些了吗,体现了作者对老王的近况很是关心,只是没想到会如此之惨,但是得同时也有吃惊,换成幻灯片中的话,好像是一个旁观者的口吻,体现不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不符合人物之间的关系。
我请一位同学再读一遍这一段,我们再认真体会这些词语。(出示幻灯片)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通过作者的这样的描写,我们看到了老王的善良,其实我们还看到了作者的善良,作者的语言好像不善良,但是她的情感很善良。有一个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杨绛的语言:一切在情在理,一切平易自然,而韵味尽在个中矣。我们细细品味,应该可以明白其中的意思,杨绛的语言,朴素有味。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美玉,只要你信心的去发现,就会获得至宝。
我们来总结一下,如何在文章中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呢?
1)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个性。
2)综合运用各种描写手法,立体展现人物形象。
3)刻画真实生动的细节。
下面我们来一起看一看第16自然段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品味片段中的肖像、动作描写。
“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
“攥”“滞笨”“直着脚”说明了什么?
简单的几个字,描绘出了老王离开时的情形。叫人怎能不为他的身体、生活所担忧,也为第二天老王去世埋下伏笔。
老王是为报恩而来,是为了在临终前完成自己的心愿,把自己最需要的香油和鸡蛋送到作者家,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深深的感动。
这就是老王,一个在不幸生活中不改善良、淳朴品质的底层劳动者的光辉形象。那么杨绛呢?她对老王如何?
(三)理解作者的情感,把握“愧怍”的深沉内涵:
我们来看看,杨绛及她一家为老王做了什么?
事件:1.照顾老王生意
2.女儿送老王大瓶的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
3.不让老王白送东西,给他钱。
语言:常问起老王的情况。
心理:为老王感到悲酸, 对老王关心、同情。
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一个真正的有道德的人,对人间的苦难总是充满同情和悲悯的,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帮助他们改善处境,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杨绛一家也是非常关心老王、极富爱心的,也体现了他们内心的善良。
可是我们来看看,杨绛她自己是怎么说的?文章直接表现作者情感的一句话,(出示幻灯片)课文最后一句话: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中的“愧怍”怎么理解? “愧怍”的语境意义为何?
出处《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按《古代汉语词典》的释义为:惭愧,即因错误或缺点而产生不安。
师:“我”是在老王一去世就感到“愧怍”了吗?不是,一开始是不安,而后几年过去了,感到愧怍。
师:由“不安”到“愧怍”经历了一个过程,结尾这句话中哪一个词语可以表现出这个过程?“渐渐”,它写出不安程度的逐渐加深,看似无意,实则字字惊心,令杨绛不安乃至愧怍,她意识到对老王的关爱还不够。
老王一直对杨绛一家对他的关心心怀感激,心里把杨绛一家看成真正的朋友,尊重他们,也理解他们艰难时期的处境;而杨绛一家对老王只是出于同情,给予他的多为经济上的帮助,并不是对纯朴、忠厚的老王以更多心灵上的理解与帮助,没有把他视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而多年之后,作者体会到了这一层,发现自己对老王远不如老王对自己,所以心感愧怍。
杨绛96岁高龄时写下《走到人生边上》,其中写到:“每个人如果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会看到某事错了,某事是不该的。但当时或是出于私心,或是出于无知,或虚荣,或骄矜等等,于是做了不该做的事,或该做的没做,犯了种种错误。而事情已成过去。灵性良心事后负疚抱愧,已追悔莫及。” 这就是杨绛在不断叩问自己灵魂的过程,时隔多年,仍在不断地反省和叩问自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学者的境界。
师:杨绛真的幸运吗?(背景介绍)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钱钟书、杨绛均被“揪出”,被认为是“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反动学术权威”,打入了“牛鬼蛇神”的阵营。有人写大字报诬陷钱钟书轻蔑领袖著作,钱钟书夫妇用事实澄清了诬陷。1969年11月,钱钟书作为“先遣队”去河南的“五七干校”接受劳动锻炼,1970年7月,杨绛也来干校,1970年6月,钱钟书夫妇的女婿德一因“五一六”案被迫含冤自杀。1972年3月,钱钟书夫妇由干校回家,遭到了住在他们家的“革命男女”的毒打、迫害,三人被迫离家逃走,在外过了三年的流亡生活,1977年2月才搬入三里河新居。“文化大革命”期间,杨绛一家人受尽了屈辱和蹂躏。
可能我们同学对“文化大革命”那段历史不是很熟悉,前面说过钱钟书、杨绛夫妇进行了劳动锻炼。那么知识分子是如何接受锻炼、改造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杨绛的另一部作品《丙午丁未年纪事——乌云与金边》,在那里她这样写到:
(出示幻灯片 )
有一晚,同宿舍的“牛鬼蛇神”都在宿舍的大院里挨斗,有人用束腰的皮带向我们猛抽。默存背上给抹上唾沫、鼻涕和浆糊,渗透了薄薄的夏衣。我的头发给剪去一截。斗完又勒令我们脱去鞋袜,排成一队,大家伛着腰,后人扶住前人的背,绕着院子里的圆形花栏跑圈儿;谁停步不前或直起身子就挨鞭打。他的专职是扫院子,我的专职是扫女厕。我们草草吃过晚饭,就像小学生做手工那样,认真制作自己的牌子。我给默存找出一块长方的小木片,自己用大碗扣在硬纸上画了个圆圈剪下,两人各按规定,精工巧制;做好了牌子,工楷写上自己一款款罪名,然后穿上绳子,各自挂在胸前,互相鉴赏。
所以我们知道杨绛也是不幸的,深怀苦痛的杨先生,却把自己放在幸运者的地位上自责,这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境界?这是一种“因了别人的苦难而忘了自己的辛酸”的情怀。
我们要怀着一颗悲悯的心,用爱心去唤醒爱心,用善良去体察善良,让我们做一个老王那样的善良人,做一个像杨先生那样的善良人。
四、拓展延伸:
真正善良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老王如此,杨绛也如此。曾经听过一句话,只有在特殊背景下所折射出来的善良,才是一个人真正的品质,也是他心底最温暖纯良的东西。
今年的春节,很特别,新冠病毒席卷全球。在人人都自顾不暇的情况下,很多的人走在了抗疫一线,成了无数的逆行者。这当中有医生、护士,有60后,80后,90后。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普通人的逆行)。
除了他们,还有这样一批人,他们像“老王”一样,本来拥有的就不多,但是依然倾其所有,竭尽全力去温暖别人。因为他们也曾经历困境,他们会对别人的遭遇感同身受,所以才会特别理解。
(一)德清新市 陆松芳 我们在前面讲过2008年,拉煤老人陆松芳为汶川地震捐出了拉煤饼所得的11000元,这次新冠肺炎的疫情爆发,他再次给我们带来感动,陆松芳老人这次一共捐出了两万元人民币,其中5000元为现金,15000元为银行存单。
(二)浙江杭州 在疫情最紧张的时间,外卖小哥姚权刚挺身而出为邻居们义务买菜、送菜。而这件“小事”,他坚持了两个多星期。这两个星期,姚权刚说的最多的八个字就是“明天采购,标记,勿回”。每天,他会接到10位左右邻居的订单,最多的一天,接到过15位邻居的订单。
(三)山东日照,一名环卫工大爷在派出所扔下了1万2千元钱,还附上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急转武汉防控中心,为白衣天使们加一点油,我的一点心意。落款是简单的四个字:东巷环卫。不难想象,这沓钱是大爷省吃俭用多久,才攒下来的。后来,媒体辗转找到了这位环卫工大爷,记者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的回答朴实却动人: “人家能豁出生命,咱不能做点贡献吗?我只是为武汉人民做一滴水的贡献。” 一个环卫工人的工资才多少啊?可是他听说武汉有疫情,说捐就捐了。
(四)云南省河口县莲花滩乡石板寨村坡头小组,93户常住人口,一半都是贫困户,听说湖北有难,全村人不到两天时间,捐出了22吨香蕉,用摩托车队,将香蕉运到村口,最后送往湖北黄石。
总结:康德说:“在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的心灵: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准则,还有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记住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从这些普通人身上,从这些温暖朴素的情感中,我看到了这种大爱,这是属于平凡人的光芒。灾难不值得歌颂,但在灾难中将萤火汇聚成灿烂星河的同胞,值得被歌颂。曾经听过一句话,在你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在你看不清前面的时候,请尽量去发光发亮。因为微光会吸引微光,微光会照亮微光,然后一起发光发亮,这样可以压制黑暗。
这一专题引导语上这样写着:“总有无数平凡的人,以诚实的品格守护着社会的良知,只要人格高尚,凡人和伟人一样,他们的精神如日月星辰,在历史的苍穹中永远发光。”这就是平凡人的人性光辉,属于底层的光芒。
五、作业布置
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手法(肖像、动作等描写),请你写一写身边这些像“老王”一样、身处底层却有着人性光芒的普通人,并对他们说一段话(200字以上)。
阶段三:课后
一、 作业反馈
从学生的作业来看,都完成得较好。学生都能关注身边的平凡人(清洁工、保安、快递员、民工等)、抓住人物的特征进行描写。
王雨晴:清洁工
清洁工,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职业。他们习惯于行走在大街小巷中,穿着橙色的有褶皱的外套,一双布满皱纹、干枯得像树皮一样的手中拿着竹扫把和簸箕,缓慢地向前移动着,认真且耐心地扫着,把枯黄的落叶扫完倒进垃圾箱里。看着地面变得干干净净,他笑了,苍老黝黑的脸上爬满了皱纹,但又不失慈祥。我想对他们说,在一个不起眼的岗位上默默无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工作着,用最简单的工具,在各个角落里忙碌,你们是我们的榜样。“严冬酷暑寻常事,换取人间美净装”,说的正是你们。
教师点评:语言质朴但不失形象,结合人物的肖像、动作进行描写,最后一句话总结到位。
沈姚怡:祖母
沉重的农活压弯了她的腰,似金麦穗般;经年累月的风侵蚀她的脸庞,似龟裂的贫瘠土地。她很爱笑,笑着笑着,眼角逐渐爬满了皱纹;笑着笑着,目光也浑浊了。清脆的娇笑越飘越远,耳边传来的,是沧桑的谈笑,透着年长者的稳重。她宛如一杯清茶,苦却耐人寻味;她,宛如一捧黄土,沉寂却令人心安。她,是我的祖母。
教师点评:比喻形象、生动,语言优美、凝练,寥寥数语就能把祖母的一生娓娓道来。
二、教后反思
《老王》是杨绛先生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初中人教版教材上学生已经学过,如今是旧书重读。在高中苏教版的教材中,把《老王》这一课放在了专题二“号角,为谁而鸣”中“底层的光芒”这个版块中,因此在课程设置时,我主要抓住专题题解中 “总有无数平凡的人,以诚实的品格守护着社会的良知,只要人格高尚,凡人和伟人一样,他们的精神如日月星辰,在历史的苍穹中永远发光。” 这句话去落实文本,联系现实,把这课定义为“平凡人的光辉”。
在课堂环节中,我从身边的平凡人——德清新市陆松芳老人导入新课,因为对他,我们学生还是很了解的,果不其然,我一给出图片,学生很快就能猜出他是谁。这样的设置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自然而然地就导入了课文。因为是旧课,所以课前我让两个班的的学生按照要求去制作了老王和杨绛的两张名片,从作业反馈的情况来看,都完成地比较好。而且也从他们的作业中看到了老王的苦与善,这也为我接下来去解读老王这一形象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在分析老王这一形象时,我主要抓住这个在不幸生活中不改善良、淳朴品质的底层劳动者的光辉形象去把握人物,从老王的苦,过渡到老王的善,通过替换字句这种比较阅读的方式,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到杨绛的语言特色及善于运用各种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讲完了老王其人,之后再去理解杨绛一家对老王的做的事及杨绛时隔多年后依旧愧怍的情感,就显得更好把握了。
本课教学以善良感知善良的方式去体味人物,联系现在疫情的特殊时期,很多平凡的人成为了逆行者,通过视频,去感知他们善良。同时进一步深入,除了他们,更有这样的一些底层的人物,在最近的新闻、网络的报道中不断地涌现出来。他们是拉煤老人陆松芳、外卖小哥姚权刚、环卫工大爷、云南省河口县的贫困村民,这些人本来拥有的就不多,但是依然倾其所有,竭尽全力去温暖别人,这就再一次紧扣底层的光芒这个设定,这些平时我们容易忽视的,但有着平凡人的光辉的人物。这样双管齐下,使我们学生对他们有了更深的认识。最后布置了小片段写作的作业,让学生学会去寻找人物,发现人物,刻画人物,也更好地让学生能尝试去理解这一阶层。
虽然《老王》这课我以前也开设过公开课,但线上、线下教学的截然不同点,需要我重新去思索新的教学方式。其实越是简单的课文,要想上出新意越难,特别是基于线上教学的特殊性,没有学生,这就对老师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本课的教学对我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所以在师生的互动性上,我希望能用更简单的、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方式去设置问题。同时在朗读课文这一环节中,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朗读的方式去把握作者的语言。虽然网络有些卡,但这不妨碍那名学生朗读的精彩,也得到了学生的好评。。
这是一种全新的优质课课堂尝试,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今后我将要努力提高作为一名教师的业务能力,以万变应对无穷,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准备充分,期待自己将来能够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