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数与倍数》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1.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理解倍数、因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掌握 2、3、5倍数的特征。
2. 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梳理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辨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3. 通过思考和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说理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使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能用合理的方式整理所学知识,并理解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构建相关的知识链和知识系统。
任务一:课前作业
请阅读课本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回顾在这个单元中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用你喜欢的方法整理出来。 |
一、回忆梳理
(一)厘清概念
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的概念知识进行举例回顾。
(二)沟通联系
1. 反馈方法
(1) 罗列式
(2) 表格式
(3) 网络图
2. 求同存异
对作品进行评议。
教师引导发现相同点:都完整记录知识;
不同点:无序——有序,零散——联系。
3. 共同整理
看看黑板上这些概念,现在你想怎么来整理?
学生根据前面的展示评议,发表自己的想法。
教师提问:
(1) 这么多概念,你觉得哪个最重要?(让生因数和倍数是本单元的核心内容)
(2) 还有哪些概念与它们相关联?(与因数相关:质数合数;与倍数相关:2、5、3的倍数;奇数偶数。)
(3) 这样整理有什么好处?
教师小结:现在看大家整理的这幅图,就像一棵树,因数和倍数就是这棵知识数的根,这个单元的知识就是从根开始,一个概念衍生出另一个概念,不断展开,就形成了这样一棵知识树。
4. 修正完善
对比课堂上的整理,你的作品哪儿还需要完善的,课后请继续修正!
二、融会贯通
(一) 图式表达
1. 同一标准分类
出示自然数1~20,请学生根据这个单元所学的内容将这些自然数分分类。
预设:根据是否是2的倍数,分为奇数和偶数。根据因数的个数,分为质数、合数和1。
提问:除了这些数,还有更多的数,你还会分吗?(每个集合圈中加上省略号)
教师小结:我们可以发现同一标准分类出的数学概念之间是“你中无我、我中无你”的,那不同分类标准中的数学概念之间是否有联系呢?
2. 不同标准分类
任务二:
对比观察这里的四个集合圈。请你也用画集合圈的方式分别表示出奇数与质数、奇数与合数、偶数与质数、偶数与合数之间的关系。 |
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说清这样表示的理由。
(二) 推理融合
观察这些集合圈,你领悟到了什么?
关系亲密的:奇数与质数、偶数与合数。
关系疏远的:奇数和合数、偶数和质数。介绍《哥德巴赫猜想猜想》。
没有关系的: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
奇数加(减)1就变成了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质数×质数=合数。任何一个合数也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三) 拓展提升
如果用两个集合圈分别表示 “2的倍数”和“5的倍数”,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又可以怎么表示呢?
根据刚才的学习经验,你能进一步推理发现 6和15 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
三、练习巩固
数在我们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比如电话、年龄、门牌号等等,下面就请大家作当回设计师。
任务三
找出你生活中最特别的一组数据, 应用这个单元所学的知识,将每个数都加上密码,让同学们猜一猜,看看谁的设计既正确又有创意!
|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整理与复习你有收获吗?
小结:学习新知时,将知识不断扩充,接受“由薄到厚”;复习时,把知识点进行链接,加以对比区别,则是消化的过程,从而提炼“由厚到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