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莫悲兮生别离——《雨霖铃》教学
沈丽颖
德清县第一中学
悲莫悲兮生别离
——《雨霖铃》教学设计及反思
德清县第一中学 沈丽颖
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体味本词的艺术特色;
2.品味本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味虚实相济、点染的妙处,感受古人的伤离别、重真情;
3.感受词中凄凉孤寂的意境和抒情主人公飘零凄苦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味虚实相济和点染的妙处。
难点:感受古人的伤离别、重真情。
课前学案
一、字音识记
1.雨霖( )铃 2.骤( )雨 3.凝噎( ) 4.暮霭( )
二、词语解释
1.骤雨初歇 骤雨:
2.念去去、千里烟波 去去:
3.暮霭沉沉楚天阔 沉沉:
4.此去经年经年:
5.都门帐饮无绪帐:
无绪:
6.便纵有千种风情风情:
7.寒蝉凄切凄切:
8.多情自古伤离别 伤:
三、导学过程
1.词牌简介
“雨霖铃”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霖雨连日,他经过栈道耳闻铃声勾起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我们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
2.写作背景
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郁闷,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于是与恋人痛别。本词正是他当时心境的体现。
四、朗读指导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
/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①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④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⑤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声断气不断。
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五、初探文本
1. 请同学们给这首词加个题目,你们觉得哪个词合适呢?(用原文中的词)
2. 请概括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3.请对本词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进行赏析。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北宋时期,有一个人在当时的通俗音乐圈里非常有名,比现在与周杰伦搭档的词作者方
文山有名多了,“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这个人就是——柳永。
柳永比上一篇《蝶恋花》的作者晏殊年长三四岁,比苏轼年长约50岁。拿这两个人相比,是因为柳永曾经去拜访晏殊,但晏殊有点瞧不起他,而苏东坡则不同,有一次在与朋友的闲聊中,苏东坡曾称赞柳永《八声甘州》中的“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几句“不减唐人高处”,也就是说,不比唐人最好的诗歌逊色。柳永生性浪漫,精通音乐,是当时通俗音乐圈里的第一把好手。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他的千古名作——《雨霖铃》。
课前请大家完成了预习学案,现在把问题较多的字音字义再强调一遍。
二、文本朗诵
1.老师示范朗读,大家可以参考预习学案上面的朗读指导自由朗读。
2.请学生连麦朗读,并作简单点评。
三、题目设计
1.请同学们说说“雨霖铃”是什么?
明确:柳永的这首词只有词牌,没有题目。
2.请同学们给这首词加个题目,你们觉得哪个词合适呢?(PPT展示两个班级学生取的题
目:无人说、物是人非、难舍难分、相思、无绪、寒蝉凄切)
明确:有很多词的题目是采用开头的词语,但更多的是开头一句话,柳永的这首词一般都说成《雨霖铃•寒蝉凄切》,所以两个班中有11位同学选了这个题目;不过请大家注意,这是后来的编者和读者为了和其他相同词牌的词加以区别而加上去的,不是作者自己写的;我们看看词人自己写的题目有什么特点。词的题目一般都是概括词人写作的对象或内容,比如《卜算子•咏梅》是歌咏梅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则表明词人是借赤壁怀古伤今的。
两个班级81名同学中,32位同学选择了 “伤离别”,无论内容情感还是音韵上都无可挑剔。(PPT展示词的题目:雨霖铃•伤离别)
3.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或知道的有关“离别”的诗句。
明确:其实“伤离别”的两句是把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和宋玉悲秋的情思结合起来,赋予了它新的意义。这里挑选了老师比较喜欢的几句与大家分享:
①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唐▪孟郊
②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元代▪张鸣善
③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清▪王国维
大家能发现这几句离别诗运用的共同手法吗?
明确:情景交融
4.小结:
我们随便一想就能想到很多与“离别”有关的诗句,由此可见“离别”、“送别”是我国文学的一个母题,前人之述备矣。但是这篇《雨霖铃》却是大词人柳永的代表作,那么本词与其他的送别诗有什么样的不同之处呢?或者说最大的特色是什么?让我们再来细细品读。
四、探究拓展
请大家找出最有感触的词句来品味词人是怎样抒发他与众不同的“离情别恨”的。(此问题事先印在学案上,便于课前收集和课上呈现。设想是统计自己任教两个班级的最喜爱词句排行榜,在网课教学中从喜爱人数最多的词句入手。)(PPT展示最喜爱词句排行榜)
明确:1.“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蔡乐菲赏析:想象别后的情景。由“无语凝噎”到“与何人说”,作者离开情人,寂寞凄凉,即使有良辰美景,也如同虚设,越发让人想起从前而越发感伤,表现出词人抑郁的心情。评价:手法上明确了虚写,能有上下阕的联系非常好,“抑郁”一词不太合适。
明确:以乐景衬哀情,爱人分离,欢情难再,知音难觅,凄凉备至。不经让我想到唐代元稹的《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宋词鉴赏辞典》上写道: “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本词以问句作结,更留有无穷意味,耐人寻绎。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邱静娴赏析: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无不悲伤地离别,更怎么忍受(分手)在这冷落凄清的深秋时节!“自古”说明现象普遍,后一句强调自己比常人承受的痛苦更多,表达诗人内心的悲惨凄凉。
大家别小看这里的“自古”两个字,是说这种分别的伤痛自古就有。这两个字表明离别之苦其实是人类共通的,你有我有大家都有。这句词一下子就把我们读词人和作词人的距离拉近了,词人的情感一下子就激起了我们的共鸣,我们自然也更好地走进了诗人的内心深处,这在诗歌鉴赏中有个术语:独感和共感。其实,好的诗歌都实现了独感和共感的统一,否则诗人的情感难以激起我们的共鸣。本来,我们又没有和恋人分别(学生大笑),我们怎么能理解他的这种彻骨之痛呢?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话选取的三个意象‘杨柳、风、月’也
都是常见的景物,没什么特异之处,组合起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潘宸赏析:此句用“柳”“风”“月”这些意象,烘托出了孤寂凄凉的氛围,“残”字也暗示着词人内心的痛苦。评价:意象+意境+情感的赏析模式非常好,但应从意象的特点入手,这样会更具体形象。
明确:“杨柳”, 是送别的象征;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今后难圆之意。
运用列锦,三个意象叠加,创造出一种特有的凄清意境。今夜喝了别离酒,酒入愁肠,浑浑噩噩,朦朦胧胧,酒醒后,船会行驶到什么地方呢?大概已是拂晓,停在垂杨岸边,冷风吹面,唯有残缺的月亮挂在天边。这句诗不愧是柳永的招牌,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PPT展示下阕内容:虚写 离别后 思念苦 )
4.“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胡璐奇赏析:从此句中,知道词人写词的时间、地点,是萧瑟的秋天,黄昏时词人在长亭内,寒蝉凄切地叫,情景相融,突出凄凉处境,为下文的情感奠定基础。评价:写词的时间和地点不太准确,“情景相融”怎么看出来?表面看来只有景,没有情。明确:点明时间、地点、环境。融情入景,渲染了秋天凄凉阴冷的气氛,为全篇定下了哀婉、悲伤、凄清的基调。
大家想想,即将逝去的知了发出凄切的鸣叫,一对有情之人恋恋不舍在长亭面对面窃窃叙情,从天明挨坐到傍晚,但是阵雨已经停歇,游子将要出行,这痛苦哪能够忍受!
5.“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心爱的人在长亭摆设宴席为我送别,哪有心思饮酒啊,两情依依,难舍难分,却不断传来船夫冷漠催行的吆喝声。词人用美酒反衬愁苦,用船夫无情反衬离人有情,表现不忍离别又不能不离别的苦恼。
6.“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陈梦鑫赏析:将要分离的两人紧握双手互相看着对方,泪水盈满眼眶,一句话也说不出,心中满是离别的痛苦。评价:解析得非常到位,有没有发现你自己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运用细节和白描,在无声中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恋人间真挚深沉的爱和内心极度的痛苦。正如白居易所写:“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
7.“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李佳易赏析:“千里烟波”“暮霭沉沉”不仅写出了当时的景色如词人内心般昏暗阴沉,还描绘了一幅烟雾缭绕的画面,还写出了分别后的飘忽不定。评价:描绘的意境非常到位,请给我们再朗读一下。
怎敢想象别离后的情景,傍晚时分,一叶孤舟飘泊江波之上,浓重的雾气压在心头,千里之遥的南国哪里有我落宿的地方?离别后千里烟波,楚天空阔,雾海沉沉,前途茫茫。
明确:这二句从眼前想到别后,用无边之景衬无限之情,更深一层表现别离的凄凉。
8.重点解释:清代文学家刘熙载曾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的手法。“点”指的是点明情感内涵,“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点明的情感。比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中,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景色渲染烘托。这两句话其实就是运用了‘点染’的方法将情和景水乳交融在一起。请你在这首词中再找一找这样的句子,并说说这种写法的作用与效果。(例一:“多情自古伤离别”是点,先说出离别之苦自古如此,紧接着就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来渲染自己的离别之苦是超越了古今所有人的。例二:“酒醒何处”写出了别离之苦,“杨柳岸、晓风残月”渲染了一种更加凄清的环境,从而让人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词人的离愁别绪。点染写法使得情与景直接交融!)(PPT展示上阕内容:虚实结合 离别时 离别难)
归纳:老师觉得《雨霖铃》的最妙之处是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离情”。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都门的“长亭”,想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再联想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整首词情景交融,有点有染,又虚实相济,一步步将我们带入了离人的内心深处。(PPT展示古人对柳词的评价)
五、课堂总结
当我们细致深入、动情用心地体悟了字里行间散发的魅力,我们被和谐的音律打动,被
隽永的语言吸引,更惊艳于凄美的意境,伤怀于哀婉的离情。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用自己多情多思的心灵去感知缠绵文化的经纬、悠悠生命的掌纹!最后请大家聆听歌曲《雨霖铃》,体会词中的“余恨无穷,余味不尽”。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雨霖铃》;
2.运用点染和虚实结合的手法,把《雨霖铃》改写成一篇散文(不少于200字)或者任选一
句词,作一幅画,再现诗中意境,体味作者感情。
七、课后反思
这是一堂线上的《雨霖铃》教学课。课前,我参照了不少名家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
总觉得他们的课更适合面对面的教学,在网上操作起来着实不易。于是,我设计了预习学案,事先对学生的答案作了统计。1.关于给这首词加个题目,我一开始的问题并没有圈定“使用原文中的词”,学生们会有各种各样的答案,本来我想去掉那些不合适的题目,但课堂真正需要的是展示学生最真实的一面。于是,我把大家取的题目用各种颜色和字体呈现出来,同学看到自己的题目入选了也会特别有存在感。2.对于整堂课的主问题,我也提前统计了两个班级的数据,当场公布“学生最喜爱词句排行榜”,也让柳永在2020年的通俗音乐圈里流行起来。上网课最害怕的是老师一个人演独角戏,幸好今天自己班的同学非常配合。3.最想说的是朗诵的部分,尽管个人朗读水平一般,但还是想在这样特别的课堂给大家呈现我所理解的《雨霖铃》。有一位男生主动连麦朗读了全词,让我着实感动,也让我看到了他对诗词的热爱。因为网络问题,没有听到女生版的朗读,有点可惜,但课后有同学私发我了配乐版的《雨霖铃》,看来我的课还是有点小作用的。4.至于课后作业的设计,还是草率了些,本想让学生改写成散文,觉得可能会和课前的赏析差不多;又临时加了一个,“任选一句词,作一幅画”。现在想来,这个作画的作业更适合安排在课前,这样课前导入的部分会更吸引学生一些。总之,感谢那些在疫情当下逆行的人们,让我可以在家安心地阅读、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但愿我的一点努力,可以让学生有些许触动。
八、课后优秀作业展示
(一)优秀散文
秋蝉的鸣叫凄凉而急促,我一直以为夏日之蝉最是令人生厌,何曾想今日听闻之声才真正令我心碎。暮色四合,长亭旁竟是栽抑树,罢了,这秋日也没计么可看的。骤雨初歇,空气中还弥漫着一层水汽,悬在我的睫羽上将滴朱滴 ,湿了眼晴。好友和她为我在京都郊外设帐践行,我举着酒杯胡乱地抿着,浅色的液体滑入喉间,像吞了数万把孙剑,火辣辣的分不清是痛苦还是快活。我眷恋地盯着此处,思绪忽的远了又近了,船上的人催着我出发,一声声呼喊炸开在耳边,像战时的擂鼓惊的四下的蝉声也乱了步数。我怯怯地盯着她瞧,她鬓边别了秋华,真真是明艳得不可方物。那双眸子似含了一汪清泉,低着头只是不语。我眼角边好像有什么冰凉的东西滑下来,大丈夫不可说。千种痴情,万般衷肠些数哽在喉头,讲不出只是无言地念着。我想啊,这一路遥远艰辛,慢慢求索,身世浮沉好似江上烟波,我只不过是无人知晓的一叶扁舟罢了。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南天,深厚广阔,望去,寻不得源头,也知不了尽头。
自古而言,怕是离人最愁别绪,哈,是多情总被无情恼吧。我纵有千千结岂还不是无人可诉?在这凄清之秋怕是弥勒也难开笑口。谁知我此番酒醒已是何处,怕是独在异乡成了客,只有那河岸边的扬柳,天上的残月与清早的风肯同我为伴了吧?这一去不知归期,君问我又怎知。纵使这天下最美的景色也无法让我流连了,又耍这良辰有何用!纵使我诗词在腹,又同谁去倾吐呢!哈哈哈,我想我应当是醉了。醉于梦中也好,痴人可笑,好在梦中从无疾苦。
——108 陈想
(二)优秀画作
(因系统问题,图片无法插入,着实可惜。)